当前位置: 首页  行政信息公开  重大决策  学院发展规划
学院发展规划  

 工程创新学院2015-2020年发展规划(草案)

一、“十二五”建设和发展回顾

工程创新学院十二五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包括三个部分,即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实训硬件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为主的教学平台;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的育人平台。在学校的领导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实验班和卓越班为载体,以卓越计划为抓手,基于学校对学院的定位,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教学改革试验田、学生自主发展新平台,推动学院工作前进。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方面,完成了校企共建的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工训二馆可视化平台系统等重要实践、实训硬件平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平台教学开发。

2.人才培养方面,已完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两届实验班全程培养,包括招生办法实践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计划实施、学生管理与育人工作、直至学生全部毕业就业或考上研究生;从2011年开始已完成四年的卓越班招生工作,卓越班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

实验班和卓越班学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校内学习成绩普遍优于平行班,而且在学科竞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公益行动等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累计获得市级及以上三等及以上科技竞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1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发表EI检索学术论文2篇。其中不乏含金量高的荣誉,如获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1项,宝钢优秀学生奖1项,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1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奖”2项,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西门子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特等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特等奖等。

3.在2012年学校开展的更名大学的工作中,展示了学校新的办学理念、人爱培养的成果,取得较好成效。

4.积极开展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11年末(2012年初)至2014年末,市、校两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累计投入约526.52万元,资助了1226个学生项目,以每个项目3~4人计算,有超过4000名学生从中受益。其中校内项目533项,资金约126.52万;市级项目693项,资金约400.0万。

其中工程创新学院学生承担校、市创新、创业计划立项130多项,500多人参与。

5.积极申请和承办市级及全国性比赛,从2010年开始,已举办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华东区赛3次、全国总决赛两次,并成为上海市大学生工业自动化化挑战赛常年举办地。通过承办和组织比赛,有利促进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热情,并通过参与比赛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架设校际、省市际之间桥梁,展示了学校的影响。

(二) 成功经验

1.坚持学校的领导,贯彻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与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密切配合,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2.建设人才培养平台非常重要,但要改变传统的以硬件、置物为主转变为以软件建设为主,即调整经费比重,更加重视实践、实训平台的开发、应用,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开发适用的实践、实训内容,而且要不断开发、更新。

3.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工作目标,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并创新学生管理、发挥学生潜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以程式化的课程为主的培养方式。

4.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引导有利于学生发展,就是要扩大到培养计划规定之外,包括专业导航、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等。当然,也包括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区实施这种全方位的指导和引导。

二、2015—2020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面临大最大机遇是国家明确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明确定位为多科性应用技术大学。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国家规划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实施时期,这是我校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工程创新学院面临的机遇也就是如何促进学校将机遇转变为机会、抓住和利用机会取得成果。具体就是为更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机遇;为探索、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机遇;为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软件平台提供机遇;为实施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提供机遇;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机遇。

() 潜在的挑战

 潜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观念难以转变,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更加有针对性,且会动态调整;二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难以向知识应用、突出能力、重视创新的转变;三是校内外的实践、实训平台、用人单位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等还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四是相应的软件环境,如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关的政策和管理体制跟不上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贯彻落实学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工程训练教学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工作,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为把我校建成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学实力和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鲜明的高层次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做出贡献。

() 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工程创新学院将发展成为基本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为大学生开展工程认知、基本应用技能训练的,使其达到上海市教委制定的工程训练培养标准要求的工程训练和实践平台;成为探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型试验平台,即成为面向现代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改革的新平台,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又探索和实践其它人才培养方式。

四、发展目标与措施

() 具体目标

1.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与各试点学院配合,向卓越计划深层次推进,以制定符合面向职业教育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特别是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推动实施为主要抓手。

2.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对传统的第二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整合第二课堂、三创教育与实践、学涯-职涯-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大学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3.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更新和新建工程认知、基本应用技能训练的硬件平台,为使我校工程训练符合上海市教委制定的标准要求;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发展要求提供保证。

4.改革现有工程实训模式,由按工种实训整合为工程实训,即以多种工程对象作为实训的目标;更新认知和实训课程,将训练内容、能力培养、新颖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开展认知、基本技能训练。

5.探索和实践新的“实验班”培养模式――在卓越班经验基础上的新探索和试验。

6.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引进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要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学位深造、培训、进修、访学等方式提升队伍人才培养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合符自身工作要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7.抓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申请相关研究课题,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方法;也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开展学科、技术研究。

8.开展“创新教育”调研,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使“创新教育”工作在高级应用人才培养中发挥实效。通过建设若干“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题实做工作室”,实质性地把学生、指导教师、创新与实做内容结合起来,真刀实干出“成果”,切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升素质。

() 保障措施

       1.学校的统一领导是实现部门规划目标的最重要保证;不断完善和优化部门发展规划,使其成为学校规划的一部分,促进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是实现部门发展规划目标的根本保障。

       2.与相关二级学院配合,将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市教委专业建设试点项目结合起来,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指导与管理方面的改革创造条件。

       3.积极利用内涵建设的条件,使部门规划建设成果体现内涵建设要求。

       4.以教师激励计划的申请、实施为契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做出贡献。

       5.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政策,如教师发展、人事管理、青年教师践习计划;同时积极利用上海市教委的有关教师发展、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是建设师资队伍的基本保证。